□ 记者 张涵博
“从始至终,人类发展的轨迹基本上都是镶嵌在城市与农村的基本结构格局之中。”2018年,西安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陈晓莉在她的《城中村治理中的政府管理与村民自治研究》一书中写道。这是她自2003年开始关注和研究农民农村问题后,出版的第三部乡村治理研究专著。
生于安塞、长于乡间的经历,让陈晓莉对农村与农民有着骨子里的亲近。在她心里,种地的道理朴素而深刻,“要想有好收成,就要用心、尽心、精心耕作。”
这份种地的精神,体现在陈晓莉的调研走访与笔耕不辍中,也贯穿她担任省十一届、十二届政协委员的十年履职路。
多下“笨功夫”
7月下旬,陕北的防汛关键期又来了。受上游汛情叠加长时间强降雨影响,近期,陕北部分区域的基础设施不同程度受损。
连日的暴雨、家乡的汛情,让陈晓莉格外揪心,也勾起了她关于一次委员自主调研的回忆。
2021年,省政协将鼓励政协委员开展自主调研作为着力推动的一项工作。依托省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的支持,当年8月,陈晓莉与丈夫白呈明教授围绕我省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,在榆林开展自主调研。暑期里,两人驱车抵达榆林后,在当地政协的协助下深入乡村、走访农户。她记得,黄昏返程至靖边县附近时,天色骤然变暗,一场暴雨毫无征兆地从天而降。
“这辈子都没见过那么大的雨!我开车技术本来就一般,当时真慌了,只能死死扒住方向盘,硬着头皮往前开。”陈晓莉回忆说,没过多久,前方道路塌方导致交通中断,他们只好原地等待。
漏夜时分,车外风雨交加,车内却是一片安然。夫妻二人在这一方小天地里,聊着入户调研的种种收获。等辗转回到西安家中时,天光已大亮。
这次自主调研形成的《关于发展壮大我省农村集体经济的调研报告》报送后不久,好消息接踵而至:分管省领导作出批示:“这篇报告很有价值,请在工作推进中参考”;报告获评全省政协系统优秀调研成果二等奖,陈晓莉作为自主调研优秀省政协委员被通报表扬。
“我不是个聪明人,所以要多下‘笨功夫’。”在陈晓莉看来,调查研究能力就是发现、分析、解决问题的能力。十年间,她踏遍全省乡村,参与专委会考察调研数十次,参与执笔修改调研报告近20篇。
沿着乡村治理实证研究之路,陈晓莉无论是教学、科研还是履职,都努力“干出一股劲儿”。2022年,她与白呈明教授组织西安财经大学法学院30名学生,对咸阳市三原县新兴镇四个行政村28个村民小组的1200多农户进行入户调研。5天时间里,学生们将目光贴近生活、贴近实际,脚踏泥土真切感受党和国家“三农”政策带来的巨变。
“娃们,吃点馍!”“娃们,屋里有稀饭,你喝不?”农民的热情与朴实,让许多学生落泪。
大思政课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,让2020级法学理论硕士研究生翁迎港心生感慨:“乡村振兴的核心在于‘人’,只要始终捍卫农民的权益,重塑农民的主体性,乡村振兴指日可待,农民的幸福生活定会踏歌而来。”
“抢话筒”善建言
陈晓莉喜欢“抢话筒”。
在许多政协会议的交流互动环节,陈晓莉通常是第一个举手发言的委员,说的话从不“穿靴戴帽”,而是开门见山,有时还带着几分专业的犀利。
她说:“我觉得当委员就要多‘抢话筒’。我们有幸来到政协这个参政议政大舞台,理应珍惜和运用好履职话语权,代表人民群众好好建言,决不能‘留影不留声’。”
政协委员作用发挥不是靠说了算,而是靠说得对、说得准。陈晓莉在提案《走向自主脱贫:重视解决产业扶贫政策中的能力建设问题的建议》中提出,“资助贫困人群参加新农合”“将精准扶贫救助资金与大病救助有效结合起来,逐步降低或取消大病救助起付线,提高资助水平”,助推了农村参合贫困人口住院报销比例再上调5个百分点、大病保险起付线下调到3000元惠农政策的出台。
社会在变革浪潮中向前奔涌,城市与乡村的内涵和结构也随之发生变化。2017年,陈晓莉注意到,西安作为人口超千万的大都市,对城市文明程度、市民文明素质的要求日益提升。当时的深圳、武汉等地区已出台文明行为促进条例,而西安在这方面尚属空白。
为此,她在《建议尽快出台〈西安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〉》的提案中提出,面对不文明行为,单纯依靠道德鼓励、教育倡导的“软引导”远远不够,必须拿起法治利器,转向依法治理的“硬约束”。
这件提案中的建议被西安市人大常委会吸纳,2018年5月31日,《西安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》经陕西省人大常委会批准,于当年9月1日正式施行。自此,大西安的城市文明建设有了全新的法治标尺。
“不放过任何反映社情民意的机会”,这是陈晓莉给自己定下的履职准则。十年间,她独立撰写提交大会发言6篇,其中3篇作为政协全体会议口头发言,3篇被收入大会书面发言材料;受邀在2022年全国政协贯彻落实中央政协工作会议精神进展情况“回头看”视频调研会议上作交流发言,在省政协协商议政座谈会上作口头发言20多次;提交的提案有30多件获立案,10件被省政协评为优秀,2件被省政协遴选为重点提案,由副省长领衔督办。
“卸任”不褪色
两届政协委员,一生履职情缘。
2023年9月21日,全省政协系统第四个“委员活动日”当天,省政协在西安举行仪式,向不再连任的省十二届政协常委和委员代表颁发纪念牌。仪式上,陈晓莉等四位委员代表省十二届政协常委、委员分享了履职心得体会。
“对曾经的省政协委员履职经历我深感荣幸,更对曾在这个平台上为人民政协事业献计出力、增光添彩而倍感欣慰。”提及十年间履职过往,陈晓莉话语中数度哽咽,“时至今日,我可以自豪地说,我无愧于政协委员这个光荣而神圣的称号。”
尽管已“卸任”省政协委员,但陈晓莉的履职尽责依然“不掉线”。如今,作为陕西省人民政协理论与实践研究会理事、陕西省人民政协理论与实践研究(西安财经大学)基地主任,她在政协领域的角色有了新转变。
“以前主要是参政议政,现在上升到了理论研究层面,比如研究人民政协与国家治理现代化、政协协商民主理论与实践。”陈晓莉一直思考着如何正向影响更多委员。早在省十一届政协期间,她提交的《成立会风会纪督察组,确保两会风清气正》社情民意信息,短短两日便获落实。
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人民政协进一步完善制度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,强调要“完善人民政协民主监督和委员联系界别群众制度机制”。近期,陈晓莉围绕这两个重要命题完成了相关理论征文。她结合自身十年政协委员履职的实践感悟,以及在政协理论研究领域的深耕积累,从多个维度进行思考,力求以扎实的理论分析回应时代命题。
“我打心眼儿里珍视省政协委员这个身份。”回望十年履职路,陈晓莉由衷觉得“值了”。她说,“要敢为、善为、能为才会有为。”